现在的位置: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亲历稿费六十年一个文学爱好者的酸甜苦辣(7)

来源:新闻爱好者 【在线投稿】 栏目:期刊导读 时间:2021-07-08

【作者】: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:
【摘要】:想来想去,总算慢慢明白了些。生活中虽然爱好文艺的人不少,但能够发表作品并拿到稿费的人,毕竟不是很多,见到别人一杯茶、一支笔,在纸上写写画

想来想去,总算慢慢明白了些。生活中虽然爱好文艺的人不少,但能够发表作品并拿到稿费的人,毕竟不是很多,见到别人一杯茶、一支笔,在纸上写写画画,居然挣到钱,不仅感到新鲜,还觉得太轻松了。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,联系到新中国成立后稿费实施的情况看,稿费越来越进入人们关注的视线,是随着文艺界的一次次风波发生,特别是丁玲的所谓 “一本书主义”遭到大张旗鼓地讨伐,刘绍堂的所谓“为3万元稿费奋斗”成为他被打成右派的罪证之一,稿费与政治挂钩越来越紧,其名声也逐渐变得不是那么好,直至最后成了资产阶级争名夺利的代名词了。

其实,稿费的产生历史悠久,古已有之。到了近现代,尊重知识,尊重劳动,承认精神劳动的价值,付以合理物质报酬,并以法律形式作出规定,成了中外政府的通行做法。当年鲁迅没有第二职业,全靠写作为生,不仅能养家糊口,在上海租三层楼房,还用稿酬支援了一批革命作家与青年作家。他在《申报》“自由谈”上发表的杂文,千字左右,每篇稿酬可达数十石米的价值。据说史量才(申报馆老板)在签发稿酬单时,手有些发抖,但还是照签不误。(《片酬与稿酬》,元三,《新民晚报》1997·12·8)新中国成立前,我们党在为建立新中国浴血奋战的艰苦日子里,就十分注意在新闻文化文艺的活动中实行稿费制度,山东解放区创刊最早的文摘类杂志《新华文摘》三卷三、四期合刊(1948年5月)上清清楚楚地写着:“来稿一经采用,当致薄酬(每一千字猪肉1斤至2斤半,按市价折算)”。山东新华书店的《群众文化》第十一期(1949年8月)也曾在“给本刊写稿的办法”中写明:“登出的稿子有稿费,一千字1斤到2斤猪肉的折价,供给材料也有稿费。”(见(《老解放区曾发猪肉当稿费》,李强,《扬子晚报》2008年6月5日)

在解放战争时期的艰苦日子里,尚能想到以猪肉代替稿费,到了新中国成立后,稿费制度更得到正常实施,作家们的精神劳动不仅得到应有的尊重,也能得到不菲的稿费,被传为美谈。20世纪50年代的稿酬并不算低。当时职工的平均工薪只有40元左右(新币),而一部长篇小说却能得稿费数千元,万字左右的论文亦能得200元(合今2000元)。“老舍、张恨水、艾青、吴祖光等文化人,20世纪50年代初都在北京买下了自家的四合院(价格大约都为一万多元新人民币)。来自解放区的“土包子”文化人赵树理,进京后也颇具大家风度。他用稿费一万多元买了一处挺大的四合院,后见中国文联机关用房紧张,就把大院给公家用,换了一处小院;以后离开北京到山西工作,索性将小院无偿交公。上海的巴金等作家,完全或主要以自己的稿费收入解决衣食住行一切日用。(摘自《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》,陈明远,文汇出版社/2006)

仅从以上信手拈来的关于稿费的点点滴滴的事例中,也可体会到党和政府对全球通行的稿费制度并不排斥,在经济十分困难的战争年代,居然实施以猪肉代替稿费的变通办法,查遍中华文化史,这肯定是绝无仅有的动人事例,反映出党和政府对知识、对人才的尊重,明白昭示:写稿得稿费符合按劳取酬的原则,是光明正大的事情。

不是尾声的尾声

1984年7月末,一纸公文调我去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工作。在赴省报到的前一天的傍晚,我一个人跑到运河堤上,恋恋不舍地眺望不知看了多少遍的高邮景色,我是以这样的方式向家乡告别。

流经高邮城西的京杭大运河是一条 “悬河”,河床比东堤下的地面高,并且,据说河堤和城墙垛子一般高。汪曾祺在他的以故乡高邮为题材的作品中,多次写到他乡不易看到的独特景色,借以抒发他的爱乡、怀乡、恋乡之情。他在散文《我的家乡》中以准确真实、形象传神的文字这样写道:“站在河堤上可以俯瞰堤下的街道房屋。我们几个同学,可以指认哪一处的屋顶是谁家的。城外的孩子放风筝,风筝在我们的脚下飘。城里人家养鸽子,鸽子飞过来,我们看到的是鸽子的背……”

此刻,汪曾祺笔下的高邮城就呈现在我的眼前。正好一群鸽子“呼啦啦”一阵风似的飞过来,鸽子背上的夕阳闪现出金色的光芒,好看极了。鸽子肯定不是当年汪曾祺看到过的鸽子,但故乡还是汪曾祺,也是我永远不会忘记的故乡。盛夏不是放风筝的季节,但我觉得,汪曾祺也好,我也好,许多走出去的人,都是从高邮飞出去的风筝,无论飞多高、多远,那根风筝线,总是紧紧维系着我们与家乡的血肉深情,我们的根永远在故乡。我忽然想到,比起汪曾祺,我幸运得多了,我受过的那些难以尽述的折磨、委屈,真的算不了什么。汪曾祺当年像我这样不惑之年时,正背负着“右派”的罪名在塞外张家口劳动改造,而我却调省工作去了;当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终于到来时,汪曾祺已花甲之年,他有点伤感地说自己是一朵迟开的晚饭花,而我调省工作时,正当年富力强……

文章来源:《新闻爱好者》 网址: http://www.xwahzzz.cn/qikandaodu/2021/0708/935.html

上一篇:二一八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下
下一篇:接受红色洗礼的精神家园

新闻爱好者投稿 | 新闻爱好者编辑部| 新闻爱好者版面费 | 新闻爱好者论文发表 | 新闻爱好者最新目录
Copyright © 2018 《新闻爱好者》杂志社 版权所有
投稿电话: 投稿邮箱: